sangayana.github.io

Sattama Saṅgāyana 第七次佛典结集刍议

Sattama 第七次 (亦有最上等的意思),Saṅgāyana 佛典結集。

结集的性质、触发条件和功能

考察了歷史上的幾次結集,歸納出以下性質:

一)經典結集是由僧團主持,由國王(該地區最高權力機構)護持。

二)僧團的代表是聖者,結集的成員最理想是阿羅漢1。換言之,必須集合當代德行水平最高、學問最好的全體僧人,以集體同意的方式,產生的經文2,有最高的權威。3

四)觸發結集的原因:A)僧團擴張太快,導致對新進成員的消化不良而分裂4。B)因應世俗權力結構或社會意識形態劇變而帶來的衝擊。C)媒材的轉變。

五)核心經文不能無中生有,也不允許改作5。換言之,經文可以為古籍增添各種元數據(如勘校、編目、賦號、分段、標點),但不能修改其內容。6

六)僧團的結集賦於了經文版本的權威性,從另一面來說,結集的成果,也賦於了參與者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7

当代是否有结集的必要?

也許有人覺得,在數字時代,只要將佛典掛上網就可以了,但考察歷史可知,結集本身主要解決、對經文不同詮釋而引起的紛爭和歧義,產生一個權威版本,這是正本清源的工作。經典結集,是為了因應媒材的轉變,化解分裂的重要手段,對佛教來說是頭等大事。

而今數字科技與雲端協作平台,固然極大地改善了獲取性(Accessiblity),但佛典的權威性,不來自普羅大眾8。不產生權威性的數字化項目,就不是經典結集,起不到淨化僧團、奠定權威、統一思想的作用。

四方角色

第七次結集由四方角色構成:即「主持者」「護持者」「學者」以及「數字技工」。成果以區塊鏈(blockchain)方式保存。

一)由上座部僧人「主持」。取得參與各國的僧團領袖認可,共同推舉合格參與者,組成籌備委員會。優先邀請參過過第六次結集的長老。

二)由最高權力機構「護持」。在印度就是當時最大的國王,在中國就是歷代的皇帝。第七次結集的護持者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,原因以下詳述。

三)由「佛教學者」(及歷史考古學家、文獻考據專家等)主導元數據(Metadata)的編制,並確保充分利用既有學術研究成果。

四)由「數字技工」規劃並實現經典的數字化形態,初期先成立「技術儲備分隊」(Know-how Squad),關注相關技術的發展,在數字世界探路。

护持结集势在必行

一)中國正處於國勢的上升期,意味著東亞和東南亞,不久後將回到由中國主導秩序。為了權力過渡的順暢,降低敵意,中國必須用重量級的文化工程,向世人證明,中華文明並非你死我活的一神教霸權,而是和諧共存,有強大包容力的文明。

二)境外分裂勢力披著宗教人士的外皮鬧事,就等政府忍無可忍動手,「迫害宗教自由」的帽子就扣下來了,這樣的套路已玩了幾十年,依然好使。要擺脫這樣被動的局面,必須先取得「第七次結集護持者」的地位,護持者有義務揪出佛門敗類,由僧團剝去其防護罩,再轉給公權力部門按國法處理。如此一來,所有對共產黨「打壓宗教人士」的指控,瞬間啞火。

三)佛教的三大傳承,除了南傳之外,其餘都在中國。而南傳佛教的教化區,是中國幅射影響力和經濟活動循環最重要地區,東南亞諸國無論樂不樂意,遲早都得認中國為老大,但要令其心悅臣服,唯有取得文化的制高點。儒家文化兩千年都滲透不了南亞諸國,靠孔子學院恐怕不是這一兩代人搞得定的。不如由中國出錢、技術、設備、雲空間,團結南傳佛國的長老,互補短板。三大傳承佛典的結集在中國政府的護持下完成,隨著帝國主義軟硬勢力在本區域的徹底歇菜,標誌著東亞和東南亞,政治、經濟和文化三合一的萬民歸心大一統。

四)未來中華大地將有數以億計的文人9,為了讓這些人的才智得以發揮,不陷入殘酷的內捲10,必須極積開拓非物質領域。具體的說,就是利用製造業的優勢,盡快在數字空間跑馬圈地,讓未來的文人有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。

在數字空間,佛典是極為關鍵的制高點,其一、佛典浩如煙海,和中華原生古籍的關係千絲萬縷,各種版本和譯本的對勘考校工作,可以創造大批高質量的文化崗位,世世代代忙活。其二、佛典是東亞古籍重要組成部份,也是南傳諸國文化的主體,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基建、原材料、活水源頭。 其三、佛陀的教導兼容於無神論11,眾生平等12的哲理,符合文明社會的普世價值,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。以結集佛典為橋樑,能與世界各國的文化精英,進行密切的協作,這樣的協作才會造就真正的伙伴和戰友,其深度和影響,不是邀請來吃喝玩樂或廟會式的研討會可以相提並論。

五)第七次結集必然是數字形態,全球最大的數字空間、算力和工程團體都在中國。據我多年觀察,海外古籍的數字化瓶頸,經常是召不到也留不住軟件人才13。而碼農扎堆的互聯網公司必須週期性換血,從拼殺第一線退下來的碼農,來搞數字文化工程再好不過,一來沒有業積和時間壓力,二來又能光宗耀祖,千古留芳。

注释

  1. 阿羅漢指修行成功,斷除了一切煩惱的最高成就者,佛本身就是第一位阿羅漢。結集全員阿羅漢,在現今和可預見的未來貌似辦不到,只是勉力為之。 佛祖定下的規距:生存材料的分配按資排輩(類似「長輩先挾菜」),而非物質的話語權來自於實踐「戒定慧」的程度。有果位的聖者的話語權比凡夫僧人高,禪修好的比不好的高,守戒的比不守戒的高。 

  2. 如果純粹以編輯書籍的角度來看結集,就很難理解在前互聯網時代,如何組織幾千人進行編輯工作。事實上有能力背誦全部經文的僧人是很少的,結集還是由少數精英主導,只要將經文唸出三遍,眾人沈默,沒有人發出異議,這樣就算得全體的默認,經文的合法性由此而來。當然,即使是全程不發一語,對所有參與這個文化工程的僧人,甚至支持者而言,都是可以自豪一輩子的事。 

  3. 僧人做學術研究,也可以有學者身分,但在家的學者,即使道理上是對的,也不具備宗教意義上的權威性。打個比方。一位學者撰寫大量的論文,搞出一個比鳩摩羅什譯的阿彌陀經更好的版本,但這不妨礙蓮友們日常課誦,她們不會去考察其學術水平,而是想「學者那有什麼法力,他推薦的經念了有功德嗎?」 

  4. 僧團的分裂,是指僧團由於謠言,思想的分歧,產生了不可調合矛盾,鬧到要分道揚鑣的地步,這是僧團所能面臨的最大挑戰,如果惡意破壞僧團的和諧,製造分裂,是比殺害父母和聖者更嚴重的五逆罪。 

  5. 「佛說」有最高的權威性,所以有些後世撰寫的經文,特別要加上「佛說」二字以抬身價,藏傳的甘珠爾,意譯就是「佛說部」。因為「佛說」是權威的核心,所以打擊對手最佳方式,就是「非佛說」,這是釜底抽薪,從根本否定了合法性。比方說已經作古二十年的平川彰之「大乘非佛說」炸了漢傳佛教的窩,無數的大師前撲後繼,費盡唇舌辯解,至今網上駁斥視頻不絕,可見這對漢傳佛教有多致命。 

  6. 後世的創作只能叫作注疏,歷代僧人對注疏有很高的熱情,絕大部份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裡,能夠長期保存並得到發揚的,必定是經過了結集的認可。
    用中文大藏經的語言,這個收錄程序叫「入藏」,沒被選的就叫「藏外」。這個選取的標準,當然是取決於當時的編輯團隊,並服務於是當世的意識型態。舉個例子,日本大正年間編輯的藏經,就一改漢傳佛教大乘經置前的傳統,而按照當時西方學術界認同的佛教史斷代,將阿含經置首。
    大乘經典各種傳本、譯本紛雜,托古人之名創作也不罕見,在彙編的過程中,必然有所取捨,從這個角度來看,它也可能成為服務於政權的文化工程,從源頭上對宗教團體進行甄別和改造。比方說,只要將某部經判為偽造,對信奉及研究該經的教派,是致命的打擊。 

  7. 對已經解決個人問題的聖僧而言,這是尚在人世的首要任務;對凡夫僧人來說,這就是最偉大的三不朽;對一般信徒來說,這就是最高級別、真正功德無量的大法會。
    世俗政權都會拉攏或扶植宗教代言人,古今中外皆然(如果不需要代言人,那就是政教合一)。通常的做法是,從宗教團體中拉攏有威望的,看看有沒有願意配合的。但這樣做對彼此都不太好辦,一方面佛門領䄂必須維持清高的形象,認同「政教分離」的人都不樂意看到僧侶和政府眉來眼去。
    冊封為官方代表,或安排到豪華的寺廟當住持,這樣產出的大和尚,得不到普羅大眾和歷史的認可。打造宗教領袖,沒有比經典結集更好的方式。 

  8. 從佛教的角度,聚集再多的凡人,無論怎麼研究和討論,終不能得到比聖者更高明的智慧。 

  9. 這裡文人泛指學者、作家、媒體人、演藝人員、以及程序員。但不包括工農階級和以勞務為主的服務業(如餐飲和交通工具的服務員、快遞員),他們當然也讀書識字,但即使知識水平再高,只要不以創作精神財富為主要謀生手段,就不是這裡指的文人。 

  10. 內捲(Involution),社會學術語,由於土地的限制,即使密集投入人力,但產出並沒有等比例提高。網民喻指全體惡性競爭,陷入無意義的內耗,階級跨越渺茫。個體應對內捲有三種方式,一是在原地繼續天竺鼠式的跑輪,二是躺平放鬆打農藥,三是尋求其他生存空間。 

  11. 佛經裡頭也有「天神」(巴利語Deva,英語 Celestial being),是指天界的高級生命,人可以投生為天神,天神的下一世也可能變人,比較接近中國傳說中「神仙」的概念。和「無神論」「一神教」指的「神」(God, Lord),不是同一回事。「無神論」指不承認或不相信「神」是超越規則的絕對存在,佛也不認為有超越規則的存在。 

  12. 眾生平等,不是說大家都一樣,而是類似「法律面前,人人平等」的表述,指所有眾生在「因果業報法則」之下,都是平等的。例如,殺生和偷盜是造惡業,和信仰什麼無關,造了惡業未來就要受惡報,即使是佛也一樣,當然也不可能赦免其他人。有學者將所有宗教分為兩類:其一認為有主動意志、有感情、能支配萬物的神,其二認為萬物遵循業(Kamma)的自然法則,沒有能超越他的個體。 

  13. 文史機構和互聯網公司搶人手,當然毫無勝算。